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师德建设 > 师德征文比赛 > 正文

高校师德的内涵与建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21

高校师德的内涵与建设

国际经贸学院分工会 谢申祥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支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有力保障。现实中,师德常常被称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教师道德规范等,因此师德的概念解释大多都是以这些专门术语为前提下做出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概念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之和。这个概念就是以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为前提下做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故在理论界占有主流地位;学者中还有人指出,师德即教师道德,它作为教师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这个概念解释几乎把师德教师的个人道德等同起来,即师德即教师道德。学者中也有人直接将师德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思想、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制度,它是对教师职业的根本的规章性要求。这一概念阐述把师德教师规范等同起来,即师德等于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

(一)高校师德的诠释

首先,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对师德这一概念范围的界定。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有些职业是这样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我国教师阶层之所以特殊是在于:(1)高校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殊: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师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教育的成果;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关键和攻坚力量,改革尤其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实践和推动。(2)高校教师所处的社会位置特殊,其道德素质需要得到社会的期望、认可并可能会被模仿。主要体现在:在当代中国社会,高校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被看成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高境界的职业,他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实践中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其道德状况将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产生重要的影响。(3)高校教师的教育劳动体现特殊:教育劳动的过程中结合着教师的情感和思想,离不开价值观和道德属性的约束,纯粹的教育劳动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劳动具有主体和客体相互转换的特性,即劳动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教育劳动往往是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特定的环境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能够对众多的社会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次,师德不能等同于教师的个人道德。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师德与教师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师德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的个人道德只有在涉及学生的道德生长或与职业品质有所牵连的时候,才与师德有大的关联。师德即教师的个人道德,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笼统地把公共道德的泛泛要求加在教师身上,在对象和内容上有失偏颇,容易使教师在岗位上陷入工作无法开展的窘境,造成师德建设力不从心,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

再次,师德不能等同于教师规范。从实质上讲,教师规范只是实现师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师德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规范的引导和监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反映形式。严格来讲,师德教师规范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就其范围来说,教师规范只是属于师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人道德养成的驱动因素之一; 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师德存在于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层面里,是不易被察觉和量化的,而教师规范多数通过法规和文件形式固定下来,是易于操作和量化的;两者的稳固性存在差异,师德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迅速地发生变化,而教师规范对此则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它的变动往往是在社会其他相关方面的变动之后才能进行;两者的作用方式不同,师德注重的是道德的自律作用,而教师规范仅仅强调的是规范制度的外在制约作用。如果把师德简单地等同于教师规范,那么师德建设就会简化为教师规范建设,这样就会造成把师德建设过分地拘泥在法规和制度上,而非使教师成为职业道德的自觉主体,只能导致教师被动地接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利于师德建设的实质性发展。

第四,师德的全称应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道德依附于教师的职业。师德是随着教师的劳动,即教育劳动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形式而出现的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把师德看作是教师的职业的道德是把教师的道德的范围固定在教师这个职业层面里,同时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放到社会公德领域去理解和规划,强调在教师职业领域里进行道德立法或规范制度,建立和完善起相关的规定和约束来明确教师职业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把教师的教育劳动放在一个合法或合理的固定框架里,形成一个自由区禁区,这样能够使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定位,坚守优秀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的展望凝练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构建成教师群体共同的职业价值观,推进师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范畴。师德应当既包含自有教师职业以来师德建设的历史成果,又要融进新时期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新的期望要求。我国的教育领域通过数以万计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及实践形成了结构层次较为鲜明、内容较为丰富、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师德准则和形式。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环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客观上需要树立反映新时期的师德新风尚; 另一方面,以防好的传统师德面临沦丧的危险。我们在继承与批判传统的师德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二)建设高校师德的途径

第一,大环境的支持和投入。要想做好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需要社会、国家、学校都高度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和各项师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营造倡导弘扬师德的良好氛围。

第二,提高思想认识。师德师风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是把从教作为一种求生存的活计还是看作自己的事业,会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调查得知,教职工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针对这些,做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一要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来,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意识。二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来,树立大局意识。三要把思想统一到教学科研上,教师思教学、钻研学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师德的建设。

第三,建立协调机制。高校师德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考虑从领导、评价、激励和监督四个方面来健全协调机制。首先,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可以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也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让高校教职工既重视业务,又重视师德。其次,根据师德建设的目标,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只要有教师滑落了底线就该受到相应的惩处。对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应用,可以建立计入师德档案,作为晋升、进修和长期考核的依据。再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努力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最后,发挥校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可以借鉴教学督导组的工作经验,也可以建立师德监督网页和师德意见箱等,督促高校教师完善道德形象。

第四,全员参与。师德建设的对象不仅是授课的教师,包括专兼职学生工作者、团的工作者、行政教工以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接触较多。这部分人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整个高校的师德建设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第五,师德和学生德育建设相结合。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准备德育评估,我们的师德建设可以结合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开展和完善,积极探索师生德育协调发展的递进程序。根据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内容的结构特点,按照基本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价值观理想道德的思路协调德育内容,设计德育协调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师生道德素质共同提升。

第六,开展师德培训和实践教育。可以采用日常考核、定期的方式,加强高校教师在政治理论、理想信念、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学习。我校组织青年教职工实践活动,让处于象牙塔中的老师走进社会,认识到社会对教师职业赋予的期望,会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七,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师作为一名社会人,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学校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大家的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如我校开展的请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为全校教职工做如何缓解压力的讲座,就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职工了解了心理学常识和排解压力的小技巧。

第八,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管理上,变表层形式管理为深层质量管理,变终端控制为源头管理,变领导、专家管理为教师全员参与管理,变单纯的制度管理为教师职业精神保障管理,保证教学制度切实有效地转化成具体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教师的职业行为,从而加强师德建设。

综上所述,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件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师风视为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才会使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发挥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的作用。

5

上一条:做成长路上的心灵伙伴 下一条:树立五种精神 弘扬高尚师德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山东财经大学工会委员会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